新华网上海11月5日电(记者季明施蓉)11月4日至9日,作为2004年世界工程师大会的重头戏之一,“中国重大工程成就展”向世人首次集中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实施的15项重大工程,这些工程在把中国送入现代化国家的征途中发挥了惊人作用。
参展的15项工程既有令人们振奋的载人航天、三峡工程、青藏铁路等,也有经济意义重大的国家电网、核工业等工程,还包括大陆科学钻探、先进飞机制造等人们较少听说的高技术项目。
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自古即有兴建重大工程的传统,著名项目有万里长城、大运河和都江堰等。“当代中国的重大工程在推动经济、造福民众、巩固国防等方面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2004年世界工程师大会组委会秘书长程东红说。
她批驳了海外一些舆论对中国兴建重大工程“破坏生态环境”、“降低人民生活质量”的质疑。“没有这些工程,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可能像今天这样。”她说。
中国这些工程最早开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而预计将实施的规划如探月工程已指向了未来20年。令人瞩目的三峡工程将成为未来中国电网的核心;“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及回收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而西气东输工程已成为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其中有的工程已成为令人自豪的国家标志。
这15项工程是从中国工程院评选出的25项中国重大工程技术成就和近年来完成和在建的重大工程项目中遴选出来的。专家说,能够成功实施这些极其复杂、影响巨大的项目,必然存在一个真正为民着想的、负责任并且综合调控水平很高的中央政府。
“在当今世界,依靠一两个像瓦特、爱迪生这样的科学家实现科技上的突破,从而提升一个国家的实力是不现实的。”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主席李怡章说。“因此重大工程的选择就是反映一国战略眼光的‘试金石’。”他说,当今的大国都十分重视重大工程的实施。以美国为例,有克林顿政府力推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这使美国在全球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独执牛耳,并享受到“新经济”带来的种种好处。
在参展项目中,格外引人瞩目的是“载人航天工程、卫星及应用工程”。中国已于去年成功实现载人航天,而搭乘两名航天员的“神舟”六号将于明年发射,中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预计也将在两年内升空探月。“中国在制定重大工程规划时已充分考虑到了前瞻性。”国防科工委月球探测工程中心主任胡浩说,耗资巨大的探月工程看起来与百姓生活毫不相干,但从短期效益看,是中国促进各基础学科发展的重大机遇;长期而言更将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以全国的疆域面积为单位进行规划,通过打破地域和行政区划的界限来合理调配资源,是近年中国重大工程的显著特点,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都是代表,显示出中国重大工程更加注重地区间协调发展。“中国政府利用重大工程发挥先导作用的技巧正在变得日益成熟。”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亚洲项目负责人格林说,“而通过建设一系列重大工程,中国政府实现区域间资源的合理再分配,从而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在增强。”
在中国重大工程的决策过程中,不但能见到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咨询团的身影政府工程,而且中国民众的声音也越来越多地被关注。前不久因为专家和民众的不断呼吁,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主体育场修改了建造方案,工程造价从最初超过35亿元人民币的预算造价降低到22.67亿元之内。复旦大学行政学专家刘建军博士分析说,“民众意见和民主程序逐渐融入工程的决策过程中是很好的发展趋势。”
“工程这个词语在中国有着丰富的内涵,具体的科研、建造项目可以称为工程,抽象的政府行为或社会活动也能叫作工程,如‘阳光工程’、‘透明工程’、‘民心工程’、‘希望工程’等,中国社会就是由这许许多多的工程推动前进的,它们实际上反映着一个国家政府执政能力的综合水平的不断提升。”刘建军博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