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年,也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政府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新思想定向领航,以新理念引领发展,以系统思维谋划全局,围绕做大经济总量,做优镇区环境为重点,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确保“十四五”开好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今年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左右,工业应税销售增长1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左右。围绕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做大总量为目标,坚定不移攻招商、上项目,着力打好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动仗
全力以赴抓好招商选资。牢固树立“人人都是招商主体、处处都有招商环境”理念,主动策应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和通皋大道开通优势,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和上海、苏南产业转移的机遇,充分放大下原特色产业、区位以及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持续加大招商力度,提升招商选资质效。力争全年招引5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4个政府工程、10亿元项目取得突破。
多措并举强推项目建设。坚持“项目为王”工作导向,继续强化项目服务力度,完善推进计划,明确责任到人,持续强化“挂图式”作战、“清单式”落实、“月嫂式”服务,全力破解项目建设中的瓶颈制约,让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力争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6个(其中5亿元项目不少于2个)、竣工不少于5个、转化不少于4个。
勠力同心打造平台载体。持续提升“三带两园”的承载能力,以共建园区为契机,依托区位及资源优势,完善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发挥产业基础优势,积极招引医疗器械专业配送公司入园,建立共享仓库,降低企业开办和管理成本;实体化运作医疗器械生产研发共享平台、中小企业产业园和医疗器械产业服务办公室等园区平台,高标准建成比肩苏南的下原科技产业园。
二、以转型升级为要务,坚定不移引人才、育高企,着力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集聚高地
政策引领优化创新生态。强化科技创新政策支持,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意识,鼓励加大科技投入,打造企业研发平台,攻关行业技术难题,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创新资源要素配置模式,推动各项资源向科技创新聚合、各项服务向科技项目集成、各类政策向科技人才倾斜,优先保证创新性强、产品效益高、市场前景广的各类创新主体能够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优的创新政策支持。
挖掘企业培育创新主体。充分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小升高”行动计划,加快培育一批具备先发优势和高成长性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力争全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南通市科技创新型企业或高成长性企业1家,形成产学研合作4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力争全年净增有效发明专利不低于12件,发明专利申请不低于25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4.7件。
集聚资源夯实创新基础。打造创新创业载体平台,完善孵化服务体系。加快标龙?蓝色美谷科创园建设,打造以医疗器械和智能制造为主导的产业集聚平台、总部经济服务平台,努力建成集制造研发、电子商务、仓储物流、生产生活配套、金融服务和智慧园区管理于一体的特色产业园区。营造引才育才用才环境,充分释放“人才第一资源”活力,力争在招引培育“雉水英才”和省“双创人才”上取得新的突破。
三、以生态宜居为抓手,坚定不移补短板、强弱项,着力构建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
提质内涵完善城镇功能。以镇政府河南地块开发、农贸市场提升改造为契机,精心打造邻里中心,加快商贸综合体和安置房建设,不断集聚镇区人气。加快老204雨污分离及亮化绿化提升工程,适时启动康园路、桃园路(进胜桥至通皋大道段)改造及沿线提升工程,稳步推动镇区反差地块改造。高效推进政府性投资项目建设,打造老百姓满意工程。加快实施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宜居需求。
综合整治改善镇容镇貌。持续推进镇区环境提升工程,落实镇容环卫责任制,加强早市场及镇区重点路段管理,营造和谐舒适居住环境。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集中整治乱搭乱建、乱堆乱放行为,坚决消除流动摊贩、流动煤气罐、店外占道经营现象,确保镇区街面整洁美观。实施户外广告设施专项整治行动,规范镇区户外广告及店招标牌设置,维护镇区立面空间整洁有序。
全力攻坚提升人居环境。将环境综合整治与传统历史文化保护相融合,以桃园路提档改造为契机,融入下原历史文化元素,努力打造镇区特色东大门。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加快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深入开展黑水河和沿河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持续改善水环境。统筹抓好“散乱污”等专项治理工作,持续改善空气和土壤环境质量,不断提升镇域环境水平。
四、以增进福祉为宗旨,坚定不移办实事、惠民生,着力画好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圆
持续紧抓疫情防控工作。始终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严格执行“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控策略,压紧压实各方工作责任,落细落严各项防控举措,持续巩固疫情防控成果。用好“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疫情防控经验,以外防输入为重点,坚持“人物”同防。加强进口冷链食品全流程监管,确保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快。强化联防联控体制机制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不断提升群众防护意识,筑牢群防群控安全堤坝。
大力实施富民增收工程。加快产业发展,做大经济总量,增加就业岗位,推动高质量就业最大民生工程。聚焦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等重要群体,组织职业技能培训,力促就业增量提质。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长寿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做精特色农业,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打造下原教育新模式。整合优化医疗资源,健全镇公立卫生院管理机制,加强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着力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做好各类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完善文旅公共服务设施,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和群众性文化活动,满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精神文化需要。
五、以安全稳定为底线,坚定不移除隐患、防风险,着力谱写社会和谐幸福新篇章
涵养社会文明风尚。贯彻落实文明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稳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建设。深入开展“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主题活动,做实村(社区)红白理事会,持续深化殡葬改革,巩固乱建“土庙”整治成果。用好道德讲堂、善行义举榜等载体,充分发挥村规民约指导性和约束力,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营造健康淳朴的文明乡风。
筑牢安全生产底线。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围绕“三年专项整治”行动主线,全力抓好安全生产各项工作,坚决防范遏制较大以上事故发生,全力打造“平安下原”。加强企业负责人、安管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培训,落实好法规宣贯,增强企业安全意识。对照网格化建设标准,持续巩固村(社区)安全管理建设成效。加强食品、药品、公共卫生和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安全监管,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扎实开展综合治理。从严从细落实各项维稳措施,严格落实党政领导接访下访包案制度,全力推进信访积案化解攻坚。持续推行“阳光信访”,完善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不断完善平安法治工作推进机制,压实法治建设领导责任,提升法治治理水平,确保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