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2007年11月12日,犯罪嫌疑人崔某与集体宅基地使用人马某、黄某签订联建协议,以某市金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名义,在马某、黄某的宅基地上开发房地产项目“河谐花苑”一栋共60套,并约定建成后马某、黄某共得房11套,其余由崔某销售。宅基地使用人黄某、马某等人向县城建局提出改造申请,崔某在未办理房地产开发必须具备的国有土地使用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计划许可证、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和商品房销售(预售)许可证“五证”的情况下,进行工程开发建设,后由于崔某重复抵押、重复销售房屋,或既抵押又销售,致使在此房地产项目中15户购房户不能入住房产开发,且崔某下落不明,购房户多次。
诈骗罪需虚构事实、隐瞒真相,使被害人陷于错误认识对财产作出处分,本案被害人明知涉案标的为“小产权房”,证件不全,仍趋之若鹜达成买卖合同,开发方明知所开发楼盘“五证”均无,仍违规违法开发销售,双方在均为明知情况下的行为不符合诈骗罪的主客观构成要件,因此根据主要案情不构成诈骗罪。但本案存在重复抵押、重复销售或既抵押又销售的行为,如果房屋买卖中存在“一房二卖”的行为,且有隐瞒真相使被害人限于错误认识而处分财产的情形,应当以诈骗罪追究刑事责任。
本案案情复杂,法律关系庞杂,虽多种民事关系充斥其中,但不能因案件起源于民事纠纷就断定为民事法律调整范畴。本案涉案房地产开发公司明知证件不全仍违规违法开发房地产予以销售的行为,触犯刑法第225条之规定,涉嫌非法经营罪。非法经营罪明确规定“其他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非法经营行为”的兜底条款,其立法原意旨在防止以法律不能一一详尽列举的行为规避法律,逃脱法律制裁,将这种兜底条款机械理解为没有规定即不能适用的观点是错误的,这更不是法律禁止的“类推”,因此,笔者认为本案应当以非法经营罪追究刑事责任。(作者单位:山西省襄垣县人民检察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100726)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147号 (查号台) 010-12309(检察服务热线)
为了获得更好的使用,建议使用谷歌浏览器(chrome)、360浏览器、IE11浏览器。